部落格名稱下方有一列按鈕,建議點擊「2週年」、「3週年」....閱讀每年的日記集錦;點擊「備忘錄」按鈕,展開之後,建議由最底端一篇(2007/12/30)讀起;欲放大字體,請壓住「Ctrl」鍵並敲「+」鍵2次或3次,敲「-」號則縮小。
2011/10/24
妻下樓失足,跌落兩階。
今日妻下班,走到公司樓梯底端兩階失足,
左臀與左臂落地,平趴在地面,
回到家感覺左手疼痛,但尚能忍耐!
今晚早些休息,
明晨起床再看情況是否需要就醫。
妻下樓時失足,因為她沒有握住扶手!
為了安全,宜養成上下樓梯握住扶手的習慣
在黑暗樓梯底端,要伸腳試探,確認是否平坦。
2011/10/24 星期一
孝順的養女孟佩杰事跡全文。
(續)擇偶條件(2)。
另增補山西省的視頻報導貼在擇偶條件(2),
並將本文由簡體轉為繁體如下:
全國孝老愛親模範候選人孟佩杰事蹟
三晉大地、汾河兩岸,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孟佩杰“重孝德,八歲養女侍奉養母十二年;知感恩,花季少女帶著癱母上大學”的動人事蹟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
孟佩杰,女,漢族,19歲,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在校學生。她從小生活在農村,體弱多病。5歲那年,父親被車禍奪去了性命。迫於生活壓力,寡母不得不將年僅5歲的她送人領養。
劉芳英當時是隰縣老幹部局的一名職工,她早就有收養一個女孩的願望,可她總覺得不易與5歲的孩子培養母子感情。但佩杰的生母就是認准了品行好、為人好的劉芳英,於是便三番五次上門懇求。最終劉芳英收養了這個苦命的孩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98年,由於工作過度勞累劉芳英患上了椎管狹窄症。雖然經過治療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雙拐勉強走路。一年後,養父無法忍受艱難的生活,悄悄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這一年,孟佩杰只有8歲。
8歲的女孩,本應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正是弄飴撒嬌、天真無邪、活潑爛漫的年齡。然而,對孟佩杰來說,從那時起便要擔負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擔。給養母做飯, 冬天要燒爐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來給爐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夠不著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傷、燒傷已記不得多少次;為養母洗衣服、擦洗身子,手凍得又紅又腫,膝蓋不知磨破了幾層皮;到市場上買菜,不認識蔥薑蒜,她就記住媽媽編的順口溜:“圓圓的是蒜、長長的是蔥,扁扁的豆角綠茵茵……”瑣碎的家務、照顧養母的重擔就這樣無情地落在年僅8歲的女孩身上。她從來沒有因為照顧母親和料理家務而耽誤學習,每次考試她都能獲得優異的成績。
2007年,孟佩杰初中畢業,劉芳英的病情卻開始惡化,最終癱瘓並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劉芳英原本打算讓女兒上高中、考大學。然而還未成年的孟佩杰卻自己拿定了主意,主動選擇了可以走讀就近照顧養母的臨汾學院隰縣基礎部學習。
兩年來,風裏來雨裏去,孟佩杰不停地奔跑在學校和家庭之間,認真努力地學習,精心侍奉著養母。2009年,按照學校的安排,在隰縣基礎部上完兩年後,孟佩杰還必須到臨汾學院(總校)再接受3年教育。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的孟佩杰是多麼想看看外面的美好世界呀!可是,如果到臨汾上學,躺在床上的母親怎麼辦?孟佩杰陷入了沉思:自己從小失去了生身父親,來到養父母家還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一連串的苦難接踵而至:養父離家出走杳無訊息、養母身患重病無錢醫治。幾年來靠著養母的微薄工資、親鄰接濟、四處借貸、變賣家產,母女才得以相互扶持、相依為命、艱難生活、師範求學……選擇輟學吧,於心不甘,美好的理想將化為泡影,災難深重的這個家也將深陷泥潭難以自拔;到臨汾上學吧,於心難忍,癱瘓在床的母親誰來照顧?養育了自己十年的恩情怎麼報答?怎麼辦?怎麼辦?誰能給我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做人孝為先,經過幾天的考慮,孟佩杰做出了令常人難以想像的決定:帶著母親去上學!從此,孟佩杰開始了帶著養母上大學的生活。
為了能夠及時照顧母親,她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並向學校申請了走讀。母女身在異鄉的小屋不足十個平方米。靠牆的是一張單人床,床邊加了一塊木板供她娘倆暫時棲身,床上鋪著塊很大的塑膠布,塑膠布上又墊了褥子,因為劉芳英癱瘓大小便失禁,她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避免弄髒床單被褥。一張小課桌放電視,一個簡陋的灶台同時又兼是餐桌,床下和牆角堆放著衣物。
孟佩杰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早上6點,起床洗漱完後,幫養母穿衣服,給她洗臉、梳頭,然後趕到學校上課。中午12點下課後,孟佩杰又匆忙趕回家,做飯、餵飯,給母親擦洗身子、活動筋骨、敷藥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換洗床單、被褥,下午兩點再趕回學校上課。下午放學後,她又匆匆趕回家做晚飯,做家務,服侍母親睡覺。有時功課緊,佩杰就順勢從學校食堂買些飯菜拿回家來充饑。每天就這樣奔波在課堂和出租屋之間。
如今,孟佩杰的生母已經不在人世。在她眼中,養母就是她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養母久病臥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瘡,孟佩杰一天要幫其翻身擦身多次。為防止褥瘡擴散,每天放學回來她都要給養母洗衣服和床單。雖然佩杰儘量及時換洗母親的衣物,但總難免有異味產生。租房的鄰居為此多有怨言,房東也很不滿。每天臨上學前,劉芳英都要囑咐女兒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唯恐異味散發到院裏影響鄰里。
為了能照顧好養母,孟佩杰還托同學買來醫學護理方面的書籍,照書上說的一一實踐。年紀輕輕的佩杰成了細心的“護理專家”。寒冷的冬天,為了不讓母親的褥瘡發展、惡化,她專門跑去向老中醫請教護理方法。夏天暖和時,就抱母親到窗前曬太陽。剛強的母親癱瘓後精神狀態不太好,脾氣也越來越大,佩杰就經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親生氣,要多說體恤母親的話,多做讓母親高興的事。平日裏功課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同母親聊天,給母親講講學校發生的事情,讀書讀報,儘量讓母親心情舒暢。為了給癱瘓在床的養母洗衣物方便些,到了新的出租屋後才買了一台洗衣機。
提及這多年的生活經歷,直言快語的劉芳英哽咽著說:“要不是我這閨女,我活不到今天呀!唉,這輩子我虧欠女兒太多了,是我拖累了孩子!”由於癱瘓在床,很少運動,每每遇到母親排便不利時,孟佩杰就用纖細的手指,幫母親一點點摳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糞便。女兒所做的一切,養母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像她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該做這些事的,真是苦了女兒了!”
“沒有媽媽就沒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兒的本分。”說起這些年的艱辛,孟佩杰的語氣很平靜。“我想儘快畢業,早點參加工作,掙錢照顧媽媽!”孟佩杰總是這樣對人說。
懂事的孟佩杰從來不亂花錢,什麼時候都惦記著家裏臥床的養母。平時省吃儉用,對自己極為吝嗇,多年來幾乎沒吃過什麼好的,也很少買新衣服。她覺得道理很簡單,自己少買件衣服,少吃頓好飯,就能給母親多買一些好藥,就能減輕母親的痛苦。為了養育自己的母親,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次同學過生日請客,孟佩杰也在被邀之列。吃飯中間,她把自己的那份飲料悄悄裝起來,中途找了個藉口提前離開,急匆匆回家把飲料給了母親。
能吃上一頓肉,對如今的大多數人來講,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對孟佩杰來說,這是件奢侈的事情。雖然養母有工資,但每個月的醫藥費便是一大筆開支,母女倆的生活依然很拮据。2010年暑假,孟佩杰和養母沒有回老家。她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在城裏找了一份發廣告傳單的工作,冒酷暑迎風雨。拿到工資的第一件事,便是買了一份紅燒肉和豬頭肉。
2010年夏天的臨汾酷熱難當,孟佩杰買了一台小電扇降溫。一天,正在上課的她突然接到養母的電話,說電扇著火了。孟佩杰飛快地趕回家,發現電扇正在冒 煙,養母躺在床上乾著急夠不著。從那以後,每次出門前,她都會認真檢查一下家裏的電器,確保萬無一失才會放心去上學。
“人道是:久病床前無孝子。12年,4000多個日日夜夜,誰家的親女兒能做到這一點?佩杰雖然不是我親生的,但是比親閨女還親哪!這輩子我虧欠女兒的太多啦,如果有下輩子的話,下輩子一定好好補償她!”
幼時體弱多病,童年父親慘遭車禍,接著養父出走、養母罹病……磨難一次次降臨,但她卻永遠堅強的面對,利用這羸弱的身軀,挑起生活的重擔,背負生活的重重磨難,並向生活發起了挑戰,一步步艱難地走到今天。十幾年來,孟佩杰克服了許多同齡人難以想像的各種困難。她知孝感恩,對養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幾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勞任怨,不離不棄。
孟佩杰很低調,多次表示不願意讓人們知道她的事。社會需要正氣、時代需要榜樣。最終具有責任心的記者以化名的形式還是把孟佩杰的事蹟披露在媒體上。為保障母女二人的生活,盡力提高劉芳英的生存品質,確保孟佩杰順利完成學業,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主動為孟佩杰的母親進行免費康復治療,臨汾學院為孟佩杰特批了貧困學生助學金,還有企業家和熱心人對其進行了生活資助……
如今,在孟佩杰和醫護人員精心照料下,劉芳英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康復治療,經過專業治療的十多處褥瘡已經痊癒,劉芳英的心情也好了起來,醫生說劉芳英有希望重新站起來。聽到媽媽有希望重新站立起來的消息,孟佩杰萬分欣喜,她說:“我也要做像我媽媽一樣的人,熱心助人、助貧濟困。我會好好學習,努力完成今後的學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實際行動報答媽媽和關心支持我們的熱心人的恩德。”
孟佩杰就是這樣一個很平凡女孩,她以平凡的事蹟感動了所有的人。2009年,臨汾市委授予佩杰母子“文明和諧家庭”稱號,2010年佩杰成為臨汾市年齡最小的“十佳道德模範”,還被山西電視臺評為“2010年十大記憶人物”。
2011/10/24 星期一
另增補山西省的視頻報導貼在擇偶條件(2),
並將本文由簡體轉為繁體如下:
全國孝老愛親模範候選人孟佩杰事蹟
三晉大地、汾河兩岸,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孟佩杰“重孝德,八歲養女侍奉養母十二年;知感恩,花季少女帶著癱母上大學”的動人事蹟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
孟佩杰,女,漢族,19歲,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在校學生。她從小生活在農村,體弱多病。5歲那年,父親被車禍奪去了性命。迫於生活壓力,寡母不得不將年僅5歲的她送人領養。
劉芳英當時是隰縣老幹部局的一名職工,她早就有收養一個女孩的願望,可她總覺得不易與5歲的孩子培養母子感情。但佩杰的生母就是認准了品行好、為人好的劉芳英,於是便三番五次上門懇求。最終劉芳英收養了這個苦命的孩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98年,由於工作過度勞累劉芳英患上了椎管狹窄症。雖然經過治療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雙拐勉強走路。一年後,養父無法忍受艱難的生活,悄悄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這一年,孟佩杰只有8歲。
8歲的女孩,本應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正是弄飴撒嬌、天真無邪、活潑爛漫的年齡。然而,對孟佩杰來說,從那時起便要擔負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擔。給養母做飯, 冬天要燒爐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來給爐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夠不著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傷、燒傷已記不得多少次;為養母洗衣服、擦洗身子,手凍得又紅又腫,膝蓋不知磨破了幾層皮;到市場上買菜,不認識蔥薑蒜,她就記住媽媽編的順口溜:“圓圓的是蒜、長長的是蔥,扁扁的豆角綠茵茵……”瑣碎的家務、照顧養母的重擔就這樣無情地落在年僅8歲的女孩身上。她從來沒有因為照顧母親和料理家務而耽誤學習,每次考試她都能獲得優異的成績。
2007年,孟佩杰初中畢業,劉芳英的病情卻開始惡化,最終癱瘓並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劉芳英原本打算讓女兒上高中、考大學。然而還未成年的孟佩杰卻自己拿定了主意,主動選擇了可以走讀就近照顧養母的臨汾學院隰縣基礎部學習。
兩年來,風裏來雨裏去,孟佩杰不停地奔跑在學校和家庭之間,認真努力地學習,精心侍奉著養母。2009年,按照學校的安排,在隰縣基礎部上完兩年後,孟佩杰還必須到臨汾學院(總校)再接受3年教育。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的孟佩杰是多麼想看看外面的美好世界呀!可是,如果到臨汾上學,躺在床上的母親怎麼辦?孟佩杰陷入了沉思:自己從小失去了生身父親,來到養父母家還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一連串的苦難接踵而至:養父離家出走杳無訊息、養母身患重病無錢醫治。幾年來靠著養母的微薄工資、親鄰接濟、四處借貸、變賣家產,母女才得以相互扶持、相依為命、艱難生活、師範求學……選擇輟學吧,於心不甘,美好的理想將化為泡影,災難深重的這個家也將深陷泥潭難以自拔;到臨汾上學吧,於心難忍,癱瘓在床的母親誰來照顧?養育了自己十年的恩情怎麼報答?怎麼辦?怎麼辦?誰能給我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做人孝為先,經過幾天的考慮,孟佩杰做出了令常人難以想像的決定:帶著母親去上學!從此,孟佩杰開始了帶著養母上大學的生活。
為了能夠及時照顧母親,她在離學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並向學校申請了走讀。母女身在異鄉的小屋不足十個平方米。靠牆的是一張單人床,床邊加了一塊木板供她娘倆暫時棲身,床上鋪著塊很大的塑膠布,塑膠布上又墊了褥子,因為劉芳英癱瘓大小便失禁,她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避免弄髒床單被褥。一張小課桌放電視,一個簡陋的灶台同時又兼是餐桌,床下和牆角堆放著衣物。
孟佩杰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早上6點,起床洗漱完後,幫養母穿衣服,給她洗臉、梳頭,然後趕到學校上課。中午12點下課後,孟佩杰又匆忙趕回家,做飯、餵飯,給母親擦洗身子、活動筋骨、敷藥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換洗床單、被褥,下午兩點再趕回學校上課。下午放學後,她又匆匆趕回家做晚飯,做家務,服侍母親睡覺。有時功課緊,佩杰就順勢從學校食堂買些飯菜拿回家來充饑。每天就這樣奔波在課堂和出租屋之間。
如今,孟佩杰的生母已經不在人世。在她眼中,養母就是她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養母久病臥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瘡,孟佩杰一天要幫其翻身擦身多次。為防止褥瘡擴散,每天放學回來她都要給養母洗衣服和床單。雖然佩杰儘量及時換洗母親的衣物,但總難免有異味產生。租房的鄰居為此多有怨言,房東也很不滿。每天臨上學前,劉芳英都要囑咐女兒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唯恐異味散發到院裏影響鄰里。
為了能照顧好養母,孟佩杰還托同學買來醫學護理方面的書籍,照書上說的一一實踐。年紀輕輕的佩杰成了細心的“護理專家”。寒冷的冬天,為了不讓母親的褥瘡發展、惡化,她專門跑去向老中醫請教護理方法。夏天暖和時,就抱母親到窗前曬太陽。剛強的母親癱瘓後精神狀態不太好,脾氣也越來越大,佩杰就經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親生氣,要多說體恤母親的話,多做讓母親高興的事。平日裏功課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同母親聊天,給母親講講學校發生的事情,讀書讀報,儘量讓母親心情舒暢。為了給癱瘓在床的養母洗衣物方便些,到了新的出租屋後才買了一台洗衣機。
提及這多年的生活經歷,直言快語的劉芳英哽咽著說:“要不是我這閨女,我活不到今天呀!唉,這輩子我虧欠女兒太多了,是我拖累了孩子!”由於癱瘓在床,很少運動,每每遇到母親排便不利時,孟佩杰就用纖細的手指,幫母親一點點摳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糞便。女兒所做的一切,養母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像她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該做這些事的,真是苦了女兒了!”
“沒有媽媽就沒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兒的本分。”說起這些年的艱辛,孟佩杰的語氣很平靜。“我想儘快畢業,早點參加工作,掙錢照顧媽媽!”孟佩杰總是這樣對人說。
懂事的孟佩杰從來不亂花錢,什麼時候都惦記著家裏臥床的養母。平時省吃儉用,對自己極為吝嗇,多年來幾乎沒吃過什麼好的,也很少買新衣服。她覺得道理很簡單,自己少買件衣服,少吃頓好飯,就能給母親多買一些好藥,就能減輕母親的痛苦。為了養育自己的母親,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次同學過生日請客,孟佩杰也在被邀之列。吃飯中間,她把自己的那份飲料悄悄裝起來,中途找了個藉口提前離開,急匆匆回家把飲料給了母親。
能吃上一頓肉,對如今的大多數人來講,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對孟佩杰來說,這是件奢侈的事情。雖然養母有工資,但每個月的醫藥費便是一大筆開支,母女倆的生活依然很拮据。2010年暑假,孟佩杰和養母沒有回老家。她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在城裏找了一份發廣告傳單的工作,冒酷暑迎風雨。拿到工資的第一件事,便是買了一份紅燒肉和豬頭肉。
2010年夏天的臨汾酷熱難當,孟佩杰買了一台小電扇降溫。一天,正在上課的她突然接到養母的電話,說電扇著火了。孟佩杰飛快地趕回家,發現電扇正在冒 煙,養母躺在床上乾著急夠不著。從那以後,每次出門前,她都會認真檢查一下家裏的電器,確保萬無一失才會放心去上學。
“人道是:久病床前無孝子。12年,4000多個日日夜夜,誰家的親女兒能做到這一點?佩杰雖然不是我親生的,但是比親閨女還親哪!這輩子我虧欠女兒的太多啦,如果有下輩子的話,下輩子一定好好補償她!”
幼時體弱多病,童年父親慘遭車禍,接著養父出走、養母罹病……磨難一次次降臨,但她卻永遠堅強的面對,利用這羸弱的身軀,挑起生活的重擔,背負生活的重重磨難,並向生活發起了挑戰,一步步艱難地走到今天。十幾年來,孟佩杰克服了許多同齡人難以想像的各種困難。她知孝感恩,對養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幾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勞任怨,不離不棄。
孟佩杰很低調,多次表示不願意讓人們知道她的事。社會需要正氣、時代需要榜樣。最終具有責任心的記者以化名的形式還是把孟佩杰的事蹟披露在媒體上。為保障母女二人的生活,盡力提高劉芳英的生存品質,確保孟佩杰順利完成學業,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主動為孟佩杰的母親進行免費康復治療,臨汾學院為孟佩杰特批了貧困學生助學金,還有企業家和熱心人對其進行了生活資助……
如今,在孟佩杰和醫護人員精心照料下,劉芳英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康復治療,經過專業治療的十多處褥瘡已經痊癒,劉芳英的心情也好了起來,醫生說劉芳英有希望重新站起來。聽到媽媽有希望重新站立起來的消息,孟佩杰萬分欣喜,她說:“我也要做像我媽媽一樣的人,熱心助人、助貧濟困。我會好好學習,努力完成今後的學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實際行動報答媽媽和關心支持我們的熱心人的恩德。”
孟佩杰就是這樣一個很平凡女孩,她以平凡的事蹟感動了所有的人。2009年,臨汾市委授予佩杰母子“文明和諧家庭”稱號,2010年佩杰成為臨汾市年齡最小的“十佳道德模範”,還被山西電視臺評為“2010年十大記憶人物”。
2011/10/24 星期一
人口飆 20年內恐需第2地球。
請一起愛惜地球,節儉樸實過活,做好垃圾分類!
請看今天的新聞。
(法新社巴黎23日電) 專家表示,地球目前已經承載70億人口,之後還會持續增加數十億人,如今唯有革命性改變資源利用方式,才能避免爆發環境危機。
早在1798年,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即悲觀預測人類繁殖能力很快會勝過生產食物能力,導致飢餓人口大增及物種遭到淘汰。
即使人口數不斷以倍數增加,但工業革命及其對農業帶來的衝擊,證明馬爾薩斯和之後的災難預言家是錯的。
然而,全球人口預計本月31日正式突破70億大關,在不到1/4世紀的時間內,地球增加了20億人口。
過去60年來,全球生育率大約減半,據統計,現今每個婦女平均生育2.5個孩子。
但世界各國生育率差異極大,不論地球總人口最終到90億、100億或150億才穩定下來,都取決於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非洲。
全球生態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上月估計,依照目前人口成長速度,2030年之前人類將需要第2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胃口及吸收垃圾。
負責協調明年6月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Rio+20)的法國外交官那隆德(Brice Lalonde)表示,地球人口增長對人類如何利用資源構成根本挑戰。
那隆德說:「到了2030年,地球至少會再增加10億人口。」
他表示,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將把重點放在實際作為,例如在全球能源結構中提高使用無污染能源、更明智利用淡水資源、建造環境友善城市,以及在土壤不使用化學物質的前提下,提高農業生產。
(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fp/article/ALeqM5giNgC6sqAP14mqQaCi7AsTi-LJgQ?docId=health0003.111023213512
http://e-info.org.tw/node/71179
http://news.msn.com.tw/news2381498.aspx
2011/10/24 星期一